互聯網金融應比誰活得更久
2015-07-13
金融最后是一個比誰活得更長久的游戲,并不是比誰發展得更快和發展得更大的游戲。未來互聯網金融機構要想“活下來”,就必須準確地對數據進行評級和定價。
如果說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的草莽年,2014年是爆發年,2015年則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公信年。隨著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火爆發展,中國已經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成功實現了“彎道超車”,被公認為是全球最大的互聯網金融市場。
如今,互聯網金融行業當中類型眾多:P2P網貸、眾籌、金融超市、資產交易平臺、線上交易等“百花齊放”。但是其中不少屬于“曇花一現”,只有真正活下來的才是強者。筆者認為,未來5年,可以成功“活下來”,并成為互聯網金融巨頭的企業,應該是擁有數據優勢、多方共同協作的龐大產物。
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,金融企業都希望把服務體驗歸集到一起,打造和客戶有高度密切性的服務平臺,讓客戶形成高頻率使用習慣。然而,我們發現,現在幾乎所有的平臺服務呈現的只是單一投資簡單理財,也就是產品銷售,這種商業模式的周期不會很長。因此,筆者認為,互聯網金融自始至終強調的是去中介化。
去中介化可以通過信息化解決,甚至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,我們都可以不需要銀行。比如,一個客戶要產生一筆消費,需要做分期,他的借款需求直接在理財端通過信息化展現出來,通過信息化,直接在理財端把融資需求進行發布,而另一端的理財機構便可以通過借貸提供金融服務。這樣客戶便可以很快借到錢,根本不需要有一個多對一的金融中介進行漫長的存款和放貸過程。
未來五年,怎樣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才能成功活下來?筆者在日前舉行的“第二屆上?;ヂ摼W金融博覽會高峰論壇”上指出,未來主宰市場的企業服務方式應該有幾個特性,其中,最基礎的特性是高頻、小額、快速。所有的金融服務中,和生活金融、消費金融息息相關的服務,符合這幾個特性,都將出現在這樣的服務平臺上,包括和證券股票賬戶綁定進行股票的查詢,小額股票買賣的交易,自己征信系統的查詢、匯率的查詢、計賬服務、生活的一些代繳代付,或者社保醫保的查詢,相信未來這樣的龍頭企業將提供這樣一站式的服務。
這意味著,未來能夠活下來的互聯網金融企業,更多的優勢展現在垂直領域,無論是眾籌、P2P、查詢、交易都會整合在一個綜合性的服務平臺上。甚至,未來可能出現在前端的只是一個整合部門,而出現在后端的便是各家互聯網機構,它們會出現在每一個細分市場上,作為產業的每一端,你無我有,你有我特。
筆者相信,每個細分市場都是大有可為的。即使是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,也未必可以做到每個專業每個產業鏈很精很專。同時,互聯網時代講究的是速度,尤其當你在產業鏈中做到最優質的時候,大家就不會和你競爭了,只能采取并購和收購的方式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許多人談及互聯網金融第一想到的便是P2P,事實上,互聯網金融不應該只有P2P,也不能求大而全,因為大而全的全產業鏈風險性較高。我們現在做很多P2P業務,從吸收存款到交易,再到發放貸款,實際上整個過程幾乎和銀行的交易模式一樣。在這一過程中,每個環節都相當復雜,要求從業人員具備相當的專業技術和金融知識,并且具有極強的風險管控能力,但目前市場上大部分同行對金融知識的沉淀以及專業度還不夠。即便如此,這些企業還在追求從頭到尾的全產業鏈,這就意味著他們的所有交易都是關聯交易,這不符合監管要求,與此同時,各個環節積累了大量的風險。
筆者認為,作為金融行業創新高地的互聯網金融業,雖然是新興行業,但目前許多企業都還處于模仿的初級階段,為了行業的健康發展,這種狀況必須改變?;ヂ摼W金融不應該只有P2P,也不能求大求全,互聯網金融應該多一些創新。
在人們都追求快速和規模的時候,筆者始終認為,金融最后是一個比誰活得更長久的游戲,并不是比誰發展得更快和發展得更大的游戲。未來互聯網金融機構要想“活下來”,就必須準確地對數據進行評級和定價,“生存”必須依托在對數據的準確分析上。目前,數據分析的人才相當緊缺,如果能夠真正做好數據建模,建立良好的評級定價模型,這些企業在未來將會很賺錢。